一个人一生有出生地,成长地,还有工作地,宁陕县城是我工作的地方,可以说生活的大部分时光与县城为伴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看着他发展变化,有种看着过去不起眼的山里毛孩或者村姑变成现在“俊男靓女”的感觉。这种变化经历了风风雨雨,艰苦奋斗,是历届政府和群众的手把他拉扯长大,装妆成为现在的模样。硬是把一个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矮人(小街)发展到现在3.19平方公里的大个头(山区县城),可谓是日新月异,这种历程着实让人感概、让人骄傲、让人思萦万千。 要说县城是为人活着而建,人又为改变县城而奔忙。正如国内有一千三百多个县城一样,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,随着岁月的更潜而变化。我是八十年代初到县城上学至今在这里工作,那时,我第一次听说县城有个小名叫关口,其实我很爱听也爱叫这个名字,因为他有来头,有历史有故事,正如许多人有自己的小名一样,那是父母起的,家里人叫的。喊小名的时侯就知道这是知根知底的人,感觉也很亲切。关口后来改为五郎关口由来有三种传说,一种传说是清朝中晚期,一位姓杨的同知奉命治理宁陕,前往县衙(今天的老城)。路过关口时,只见两岸的五座山头在月色里,正现出五头恶狼的影子,恶狼的头和爪子清晰可辨。后来人们称关口为五狼关,又避讳其中险恶,改为五郎关了。二种传说,北宋年间,辽军进犯西北,妄想由此取道汉中,杨家将杨五郎应朝廷之命,率兵将五千余人,防守宁陕和石泉的饶丰关,与宝鸡遥相呼应,互为犄角,有效巩固了北宋王朝的西北防线。杨五郎在次驻扎,秋毫无犯,令士兵操练之余,帮助百姓开垦耕种,栽麻纺线,深受百姓爱戴,为纪念杨五郎功绩,关隘被百姓称为“五郎关”。 还有一种说法是,五谷关过去设在旱坝。很久以前有五兄弟流落至旱坝,在这里开垦荒地,修建梯田,人口也逐渐稠密起来,人们为了纪念这五兄弟,称为五郎坝,后来设立巡检司关卡,又称“五郎关”。至于名子的由来只是说法而己,但,关口自古以来都存在,这里也是大秦岭关中通往蜀汉古子午道上重要的关隘之一,可真是兵家必争之地。  民国二十五年(1936)五月,县衙由老城迁至关口。由于关口新城兴建,关口老街便沿长安河由北向南,自上而下,逐步延伸至清末关口老街已达半公里长。解放前,关口老街是沿长安河东一条狭长的独行街道,最宽不过3米,最窄处不足2米。街的北端,即上街头的后面,便是新城。新城内建“武衙门”一座。武衙门由大堂、二堂及两排厢房构成四合院。新城内又建“马王庙”,门外一对威严的石狮镇守两旁。庙外还有饮马池和拴马桩。从上街头进入关口老街有扎子门一道,门楼上有警备班日夜守卫。门内不远有“鸡神庙”,以保家禽兴旺。相距约十来家人户,又有“财神庙”,又曰“三省会馆”。其庙气势宏大而森严,求财的善男信女多会于此。财神庙的对面街道大字号,便是阮姓“保庆堂”中药铺,街面用石条铺成。即现在称的“董家巷”。关口中街,房屋建筑原为“武衙门”五百营头安家之用,故整齐化一,一色的分火墙,形成一墙两家的格局。原县书店的对面,便是“川主馆”,属川客帮会所建。庙门高大雄伟,进门有方形场地一块,有大柏树两棵,对称的伫立在大殿门外两旁。下街有坐山朝河的便是“廖亲仁”大字号中药铺。关口街当时有名的“关帝庙”,坐南朝北,仍是大理石打磨成的门楣、门楹和门坎,门头上亦有浮雕和彩绘。大门里东侧有百年垂柳一棵,每值春夏,柳絮飘曳,显得婀娜多姿。略向西拐,一座戏楼坐南朝北,戏台上左右用木板装成,台顶及东西马门均绘有古装人物及花鸟。戏楼前两棵二百余年的红豆相思树,对称地分立两旁。再向北,上三四步石梯,就是大殿。大殿门头挂黑底红字横匾一幅,上面由当时名人汪贡爷(汪利润)书写的“忠义无双”四个大字,门两边配有“兄玄德弟冀德威振孟德;师卧龙将子龙扶保真龙”对联一副,均是雕刻油漆。迎面神台上坐着魁伟的关帝神像。神台前左立文官赵磊和手持大印的武将关平,右立文臣王普和手握大刀的武将周仓。  据史料载和长辈们回忆:关口老街早年不足2华里,自清乾隆至民国初年就相继建起庙宇十座,戏楼和戏院四处,商业会馆四处。足见当年关口街道教活动、商贸活动、庙宇文化及戏剧演出的兴盛和繁荣。老街当年的风味小吃亦为今日绝迹,陈姓的洋糖饺子、马桂林的手擀凉面和抄手、杨华虎的烧腊肉、杜姓的臭皮子、汪姓的波丝糖、鲍氏的油花子、苏姓的汤园、高白毛的羊肉饺子、何有生的豆腐脑、纪大德和汪姓两家的杂糖糕点等至今令人垂涎三尺而不可再得。时光进入八十年代初,人们还把宁陕县城叫做半边街,那时,三星和幸福村都是水田,没有几家人户。街道多半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的低矮瓦屋,古老的四合院依山而建,背靠长安河边多半是吊脚楼,虽说街道不宽不长,却每次逢集和过节时有“逢六九,关口走”的说法,那真是人山人海,热闹热凡。这里又是巴蜀通往关中的重要驿站,南来北往的大小官员或客商都要在这里吃住停留,四面八方的人都往这里赶,天南地北的物品也朝这里集中,自然成了山货特产的聚散地。那时关口汽車站,上街的国营旅社,中街的国营食堂,许多餐馆旅社人客爆满,夜晚更是灯火通明,沿街店子里饮酒唱歌者此起彼伏。街道两旁各种商品让人看花了眼,采购者常常是背着背篓,腰挂布包,手提竹篮,肩挑担担地奔走在大街小巷,吆喝声、叫卖声不绝入耳,好一幅市井繁华兴盛图。 进入九十年代,沿河堤东街踽踽而行,伫立在城中的拱桥前瞻后望,昔日的吊脚楼、低矮斑驳的民房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新楼成排,门店林立,货畅其流,相映生辉。土石街道变成了洁净的水泥、青石大街,长安河两岸汉白玉栏杆整齐的列着方阵,迎接着各位游客,玉兰树、桂花树、纤纤杨柳树迎着微风向来宾们点头微笑。街心花园、政府广场、滨河公园,给五郎关口这个百年古镇增添了现代文明的气息。随着幸福家园、安全小区、吉祥家园、秀水新苑、新天地、公安小区、温馨家园、卫生小区、玉泉小区等一批房地产小区的建成,县城骨架进一步拉大。  光荫荏苒,岁月如梭。到了二十世纪,时任县委、县政府领导班子响亮提出:“生态立县、文化兴县、旅游富民”的发展战略,把县城当作公园建,才能实现旅游发展“先有月亮后有星星”的布局,连续10年实施县城“五个一”工程,建成了迎宾大道、环山公园、健康步道、人字景观桥、文化大厦、人民文化广场、县体育场,改造了一批背街小巷,打通了一批断头路,启动了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,街道长度延伸到18.7千米,桥梁增加到11座,公园绿地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。2022年以来,新一届县委、县政府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,建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,印发了《宁陕县加快县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县城建设的力度、投入、效率前所未有。提出到2026年,通过开展“十百千万”行动,建设10大民生建筑,实施了城区河堤人行道拓宽、“白改黑”道路提升、管网更新等民生工程,建成城北公园,延长健身步道,新修乡村绿道。谋划落实100个重点建设项目,建成3000套高品质住房,210国道过境线、东南西北4个门户区入城道路、三山公园、三星森林大酒店、三星后街棚户区、竹园巷棚户区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。同时,开展以拆违建、拆广告、拆围墙,建车位、建步道、建绿地,提升城市道路品质、提升县城风貌特色、提升县城管理水平的“三拆三建三提升”为主要内容的县城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,为建设“三宜”县城奠定坚实基础。昔日的老大难“垃圾园”已一去不复返。如今,一个个“城市伤疤”即可实现“美丽蜕变”,人民群众将切身感受到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。 站在高高的山坡上,俯瞰五郎关口,有着四面环山、三水环绕的灵气。房依山而建,堤傍水而修,大街小巷纵横交织,错落有致。长安河从两山间穿过,冲出一长形的河道,河边形成两条街。因东西长、南北窄,两面的山形成一豁口,这山城就像一条小舟顺河向西而去,时间长了,人们便称关口为“舟城”。老领导徐山林曾在宁陕视察调研工作,对这秀丽的山城很有感慨,挥笔写道:“终南碧海一舟城,三面流水四面林,深山古城新姿好,迎来送往多少人”的赞美诗句。  然而,县城里的人们都在忙一些什么呢?有位作者这样写道:“有一部分在搞建筑,是他们在建设和美化我们这个城市;有一部分人在打扫街道,是他们在为我们这个城市洗脸洗屁股;有一部分人在经营市场和超市,是他们在为这个城市供应能量,输送血液;有一部分人日夜泡在麻将馆,是他们在为自己消磨时光;有一部分人日夜泡在网吧,是他们在挥霍自己的青春;有一部分人在学校和幼稚园读书,是他们在为自己的前程奔忙;有一部分人坐在办公室抽烟喝茶看报聊天,是他们在消费纳税人的钱;有一部分人在茶楼里斗地主打麻将,是他们在和对手赌输赢;有一部分人在歌厅里狼嚎,是他们在增添夜晚的恐怖;有一部分人在小餐馆里划拳行令,是他们在显示自己有签单的权力;有一部分人在贩卖服装,是他们将一分钱的货说成是两分钱;有一部分人专做夜宵,是他们成为了城市夜的眼睛;有一部分人坐在车上握着方向盘,是他们让这个城市流动起来。”这就是现实生活,而我站在山上眺望、县政府大门前是硕大的广场,广场的东面是姗姗而来的东河水,西北流入的是清澈透明、阿娜多姿的长安河水,在广场西面汇集流入县城的西南、汇聚点上有座人字形的天桥,是小县城的标志式风景。三水汇聚桥下而流,四座郁郁葱葱的山、把小县城围着、像是荷花叶儿,就每一匹山、象是青龙一般,总体看来,三水四山围绕着的县城,真好比那玉带式的水儿系着的彩色摇篮、里面盛满了七色般的美丽篇章。这就是秀美的小县城——绿都宁陕。 本文转自宁陕县政府网站
|